北京律师教你如何认定故意伤害罪和正当防卫

北京律师咨询网 0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施加身体上的暴认定故意伤害罪和正当防卫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问题,正确判断其性质和情节对于案件的审判非常关键。北京律师将从法律定义、构成要件和具体案例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故意伤害罪的认定

  1. 法律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对他人身体造成轻伤或者重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有预谋地;

  (二)以危险方法实施的;

  (三)情节恶劣的。

  根据该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以有预谋、危险方法或者情节恶劣三种情形之一,对他人身体造成轻伤或者重伤的违法行为。

  2. 构成要件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方面要素

  行为人必须是以故意为目的进行犯罪的,即犯罪主观上必须具备有预谋、危险方法或者情节恶劣三个方面的任何一种。

  (2)客观方面要素

  对他人身体造成了轻伤或者重伤。轻伤是指伤情程度较轻,构成轻微伤的情形;重伤是指伤情较重,构成重伤或者特别重伤的情形。

  (3)犯罪方式

  行为人可以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实施故意伤害罪。直接方式主要包括刀、枪等危险器械的使用,拳打脚踢等暴力手段,以及投掷物品、毒药等远程攻击方式;间接方式主要包括使用各种手段制造交通事故、火灾、建筑坍塌等危险事件,以达到伤害他人身体的目的。

  3. 具体案例

  案例1:李某因与邻居继承财产的问题引发争执,于2019年10月在邻居家中用餐时,趁其不备,抡起餐桌上的瓷碗将邻居头部砸伤,导致邻居颅脑损伤。法院认定李某故意伤害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2:张某因认为同事侮辱了自己,于2018年6月在公司楼道将其击打致伤。法院认定张某故意伤害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二、正当防卫的认定

  1. 法律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规定:“对正在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实施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按照该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个人在被侵犯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时,为保护自己或他人而采取的必要行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构成要件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攻击性情形

  被防卫人有正在进行的攻击行为,即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现场,例如持刀、持枪等危险武器向他人进攻、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2)滞留性情形

  目前,攻击性情形的要件被认为是构成正当防卫的最重要要素,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滞留性情形来构成正当防卫。滞留性情形指的是,被侵犯人已经处于被攻击的危险环境中,难以脱身。例如,受害人在门口等候时,遭到不明人士持刀袭击,此时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

  (3)必要性情形

  进行防卫的行为必须是目前在攻击现场能够采取的必要手段,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即行为人必须使用相应的防卫手段,不能过度自卫或者自行开展报复行动,例如直接使用枪支打死攻击者等。

  (4)主观方面要素

  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也是判断其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①行为人的防卫行为是出于防御目的;

  ②行为人理性判断了行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3. 具体案例

  某晚,在家中休息的小明听到有人试图破门而入。小明随即打开门查看,发现是一名陌生男子,对方手持铁锤威胁小明,并试图进入其家中实施抢劫。小明意识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随即寻找可以用来防卫的物品。他找到了一个铁棍,措手不及之下,用铁棍击打了对方几下,将对方打伤并制服了他。后来经过警方调查,发现该男子确实是携带着偷盗工具和对其他居民进行过抢劫行为的罪犯。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行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因为他在面临危险的情况下采取了必要的防卫措施,打击了犯罪分子并保护了自己的安全和财产。在审判中,法庭也认定了小明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不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无论是故意伤害罪还是正当防卫,都是将罪犯的行为置于法律之下,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安全秩序。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被害人、伤害程度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意图等因素,在案件的具体情况下,准确判断罪名成立与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对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权利。如果你还有其他的疑问,欢迎咨询北京律师,我们给你提供专业的意见。


👉我们提供当面免费咨询,赶紧电话预约吧!👈

👉最快捷沟通便是打电话:400-9969-211👈

👉也可以加律师微信咨询。微信号:12871916👈